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观点与争鸣 - 音乐学 -

来源:教务处 作者: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15-09-10 15:33:15 浏览次数: 字号:A-A+
1. 许多专家不分唱法主观地谈论声乐。自以为是者说:“科学的方法只有一个。”迷惑者说:“一个老师,一个方法。”悲观者说:“从理论上永远都不能确定哪种方法是正确的。”这些论点都有意无意地把声乐学习单化、神秘化了,使学唱者无可是从。如果把这些当成声乐学习的金科玉律,声乐教学和研究就会走入歧途。

2. 美声学习者都知道美声有众多不同学派,如:意大利、德国、法国或俄罗斯等学派。但却有很多专家认为:“这些不同学派在发声技术和方法上没有优劣之区分,只有风格之差异,而风格差异主要与不同语言形态的差异有关。”若这种观点能够成立,那全世界几百年来的美声唱法研究就是毫无意义的了,世界各地每年举办的各种比赛也都是在劳民伤财,因为声乐只是需要研究不同语言所表现的不同风格而已。这真是荒谬之至!   

3. 美声不同学派的出现,是美声发展的结果。学派不同唱法不同,自然风格不同。学派的区分可使学唱者明确并分辨不同的方法,做出适合自己条件的选择去学习,可使听众有不同唱法技巧和风格的歌唱去选择欣赏。现存的各种美声学派都源于意大利,其它国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的语言特点,探索总结出一套发声方法,就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唱法虽无国籍,但却有学派。并非如某专家所说,“因为各国的歌唱家经常同台演出,融为一体,经常相互交流,因而就没有了学派”。只能说那些经实践证明不太科学的学派会逐渐从舞台上消失,学派的个数会变化,影响力会减少。虽然现在已很少有人提及法国、德国和俄罗斯学派,但这些学派在各自的国家仍然很有市场。当然,新的学派还会出现,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今天的中国美声已根据中文的特点已雏形了自己的唱法和风格。

4. 有专家说:“不同的方法其实就是不同的风格,在声乐艺术上不应主张区分这种唱法或那种唱法。”试问若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去学习,不能首先稳定地使用一种方法去歌唱,学唱者又怎能有基础去探索不同的技巧,表现不同的风格。我们知道现有的不同唱法都是有基本标准界定的,其方法也是实实在在可以传授的,而风格却因人而异,多凭外在感觉,难以规范和传授。声乐比赛比的是演唱方法和技巧,方法技巧不同必然共鸣音响效果和感染力不同;比的是参赛者的嗓音条件,条件不同必然音色、音质与音域不同;比的是对曲目的理解和情感表现;比的是艺术处理、音乐感觉和个人修养。至于风格,那只应是演唱者的舞台造型和运用不同民族语言所表现的个人特色,难有可比性。

5. 是唱法不同决定了风格不同,正如用料不同,炊具使用不同,以及烹调的火候不同,决定了饭菜的口味不同。但一些专家却无事生非地提议要把早已约定俗成的不同“唱法”改成不同“风格”。“唱法”是歌唱方法的简称,是经过国内外几代声乐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可供歌者学习参照遵循的一些具体条条框框,而“风格”却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凡套不上一种纯正方法,或根本就没有方法的歌唱都会自诩是一种风格。对各种不同唱法的判定,声乐界早已有相对明确的标准。而对风格的判定,却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语言,不同服饰道具,不同肢体动作都可以决定不同风格,但却不能决定不同的歌唱方法。那些把唱法说成风格的所谓专家,一定是那些自己不能运用纯正方法歌唱的人。

6. 在2007年出版的一本声乐著述中,作者甚至直言:“目前我国三种唱法的区分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唱法的不同实际是演唱风格的不同。”这种把唱法和风格混为一谈的论点如同多数老师不分唱法教方法,是几十年来我国声乐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会直接导致唱法的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会直接毁掉学唱者的声乐前程。众所周知,唱法不同不仅张嘴就可分辨,而且十分直观,但风格不同却很难鉴别,不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流行(通俗)唱法,各自都有万千风格。即使同一曲目,都用美声唱法演唱,不同歌唱家也会唱出不同的风格韵味。

7. 有专家说:“我的基本观点是,科学的训练方法都是相通的。”试问若对三种不同唱法的学生采用相通的,差不多的训练方法,那不是在误人子弟吗?这就是典型的不分唱法说方法。

8. 关于歌唱的声区划分问题,专家们争论不休。其实好的歌唱是听不出声区变化的,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多数人是要通过分声区逐步训练的。所以,不应把训练过程与训练结果混为一谈。

9. 对任何一种唱法而言,变是绝对,不变是相对的,发展是变,倒退也是变,甚至20年就可能有一个轮回,但万变不可离其宗,否则就意味着这种唱法的消亡。若意大利美声某一天不再注重打开并建立管状通道,不再强调混声及全腔体共鸣,那我们所听到的将不再是意大利美声。正如美国人把英语演变得已失去了其发祥地英国的纯正口音,所以美国英语现已直接被称为美语了。

10. 专家们普遍认为,“凡在我国能流传下来的戏曲和民歌,其唱法都是科学的”。如此说来,唱法是没有优劣之分的,能传下来就科学,传不下来就不科学,这观点本身就不科学。试问,流传多少年的唱法就可称为科学?在多大范围内能流传可称为科学?许多有识之士预测,再过20-30年连我国的国粹京剧都可能会消失。到那时我们是否能说京剧唱法也不科学?许多专家总爱在科学和不科学这个字眼上叫劲,这叫没劲。真正的专家要少说空话,多教几个有世水准的学生,多发表几篇有自己独到观点并经得起推敲的学术文章。

11. 有专家把美声学派归结为两大唱法或两大模式,即“竖式”和“横式”。又有很多专家不甘与之雷同,又演义为“垂直式”和“水平式”,还有什么“掩盖式”和“开放式”等,在同一本书里这些不同的唱法名称又经常交替出现。专家们在名称和概念上做太多文章,只能把问题搞得太神秘化,让读者浪费很多脑细胞,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在描述口型变化。我们知道口型在歌唱中仅仅只是一个外在出口,形状因人而异,难以有什么定式。唱法的核心在发声器官的调节,是内在的不同决定唱法的不同和口型的不同,而不是外口型决定唱法。迄今还没有什么比往前唱和往后唱更能说明问题和更通俗易懂的美声唱法描述。往前唱,字声结合点在面罩,口型当然要竖,往后唱,字声结合点在咽腔,口型自然会横。

12. 关于“唱法”一词的使用,我国声乐界缺少规范。在2006年初出版的一本声乐专著中,作者一口气罗列了40个“唱法”,这把原本已经难以分清的唱法,进一步复杂化了。若如该书所列“鼻音”、“哭声”、“泣声”、“揉音”等都能称为一种唱法,那可真是太难为广大的学唱者。这些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技巧或方法。

13. “有多少个歌唱家,就有多少个方法。”这的确是卡鲁索的名言,但后人的解读却不尽相同。多数老师引用此话,意在说明声乐复杂神秘,难学难教,以掩盖自己没有明确的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是误人子弟的托辞,很少有老师或专家是出于自我谦虚和对其他同行不同观点的包容。我们知道卡鲁索曾一度很想研究自己的嗓子和方法,也想教几个学生,但却无果而终。假如卡鲁索对自己唱法的研究和教学都取得成果,他还会说这样的话吗?把实践过的东西总结成理论,比用理论指导实践要难得多。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客观的标准,声乐研究和学习的最基本问题是发声方法和声音概念。假如我们认同“一百个歌唱家,就有一百个方法”,进而衍生出“一百个老师,一百个教法”,那么我们对声乐的学习和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声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就是要找出一个或几个相对而言最好的发声训练方法,去适应不同条件的学唱者。虽然在美声世界里,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卡鲁索,但若他的这一名言,在一百年之后的今天仍被专家们津津乐道,这将是对近百年来美声发展研究的不尊敬,也是当今专家们的悲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