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关闭与高音 - 音乐学 -
1.1827年,法国男高音杜普雷在意大利学到了一种新技法----“关闭”。从此结束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用阉人假声唱高音的历史,解决了男歌手唱高音难的问题,使美声唱法跨入了新时代。
2.任何一种唱法如果抽掉了高音这个内容,特别是辉煌而有威力的高音,也就失去了其研究的价值。
3.“高音”唱法的技巧性较强,不是单纯的模仿所能得到的,要先明白道理,再训练体会,否则会事倍功半或者越练越糟,以致终生难成正果。
4.“关闭技法”被法国人解释为“隐声”、“关闭声”或“掩盖声”,后被英国人译之为closedposition或coveredtones,又被中国人简译为“关闭”。中文“关闭”二字与英文closed或covered(过去分词)所表达的原意一样,是一种关闭状态或关闭结果。可是“关闭”了,如何能唱?看来当年英国人的翻译理解不够正确。若译为close或cover,中文译为“关”或“盖”,“集中”或“掩盖”则会使学唱者少走不少弯路,这里的中英文都是动词,着重表达的都是“关”的动作。
5.关闭(close)的相反意思是开放(open),若在中声区没有好的“开放”,在高声区就不会得到好的“关闭”。好的说话声音有自然的胸声,好的歌唱声音有“关闭”的胸声,若用敞开的胸声,声音会粗浊,缺少修饰,不圆润。胸声关闭是腔体声道和共鸣的调节,同时也极有助于喉咙和声带的调节。
6.有人说:“关闭”是个愚蠢并涵义不清的术语,是由于误解和无知而创造出来的。但它早已约定俗成,而且已经证明它是男歌手换声、解决高音的技巧,是一种使声带闭合、声带边缘振动和母音变形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高音区把声音集中“拢住”或“遮盖住”或“关闭住”,在这基础上,加大气息,向前直接推送出去或从下面直接反射上去,高音就可得到。
7.关闭技法基于母音转换,需要在中声区的最高音与高声区(头声区)的最低音之间的换声区处开始操作。传统美声在这之前的一两个音,就应做气息与喉咽部肌肉的调节准备,这时可吸着向后扩张咽腔,用开朗音去发声,到最高音时再用力收缩咽腔口;现代美声在这之前的一两个音,就要做气息与鼻咽腔肌肉的调节准备,这时可叹气向上和向前扩张鼻咽腔,集中声音,在最高音时用力往前推送。
8.关闭技法的基本理论是:要使共鸣改样,基音必须变形。前者是效果,后者是手段。基音变形就是改变基本母音的形状和音色,使其变圆、变暗、变窄,使其容易混进更多的假声,比如:a—o—u,这个母音变形的过程就是换声关闭的过程。
9.现代美声(往前唱)对“关闭”技法的基本要求,是使上升的音束在鼻腔里得到集中;传统美声(往后唱)对“关闭”技法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往里收控或咬住咽口的技法使咽腔发声管变细。当然,这都要与母音变形相结合。
10.“关闭”并非是用力将喉门紧闭,而是通过母音变形,使喉部肌肉适度收紧和调节,从而改变音色,喉门和口腔肌肉都必须顺其自然,关闭就是在张大嘴巴和喉头下降的同时,母音由宽向窄逐渐转换,声带质量减弱一些,吸气多一些,更放松一些,但不能僵。
11.在音高上升时,关闭得太早或面积太大都会使声音变得浑重。男高音从升F开始进行母音转换变形,在G和降A两个音上进一步缩小共鸣点,使母音进一步变暗,混入更多的假声,再加强气息把这个点开放地送出去,明亮无阻的高音就自然会得到。
12.“关闭技法”是男高音自卫的手段,目的是要减轻声带负担,充分发挥共鸣作用,使男高音能唱出一个不费劲而又响亮、光彩的高音,但若喉头用力,下巴紧张,则适得其反。要体会用最大气压的气息支持去唱最小的声音,或称其为“有支点的悄声”。
13.在高音的关闭过程中,不可把“关闭声门”和“关闭喉咙”相混淆。我们知道声门关闭后被气流冲开才能发声,若同时把喉咙也关闭了,声音的通道就会受阻。
14.由于声门关闭必然会连带喉咙收拢,所以要做到拢而不阻,只有充分的喉咙打开训练,才能为其留下足够的收拢空间,才能更好地帮助声门闭合。
15.“关闭技法”不是男高音独有的,男低、男中也同样要懂得运用这方法。虽然音高不同,但原理作用一样。
16.在中声区及高声区都要学会运用掩盖胸声来改进音域窄、力度小和不太明亮的缺陷。在胸上“关闭”的动作有助于气息往下走,促使两肋扩张并在腹腔形成更强的向上反作用力。
17.尽管“关闭技法”对女高音,尤其是女花腔,不如对男声演唱那么重要,但大多女歌唱家也赞同用这个方法,它可使声音圆润、浓厚、柔和。
18.用“掩盖的胸声”,即“关闭的胸声”来唱高音,也是当年法国歌唱家杜普雷首先倡导的,这种方法以降下喉头取得“掩盖的胸声”,从而开创了戏剧男高音的先河,使当年杜普雷辉煌雄壮且极具威力的高音震撼了整个欧洲。
19.传统美声“关闭”的过程,也是咽腔前关和后扩的过程,不论是前关还是后扩,不论是上关还是下扩,没有充分的咽腔整体扩张,就不会有好的“关闭”。反之,没有好的“关闭”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咽腔扩张。“关闭”是声音转换,是母音变型,是喉咙充分打开基础上的巧劲。
20.“关闭”一定要在喉咙打开的基础上,用往里吸的感觉和意识去做,因为声带有自然的闭缩功能。用传统美声的方法,吸进喉咽腔贴住后咽壁的声音会自然被“关闭”并被锁进后咽壁的上下管道,这时的声音是完全被控制在咽腔里的,这样的声音才会有管状的、通的、松的、圆的和柔的美声效果。
21.高音是在保持中音区音色的基础上再加头腔共鸣所发出的音,以头声为主,又不丢掉中声区音色,才能做到声音统一。从中声区开始就要强调立着唱,越接近高音越要立,越要掩盖,越要增加假声比例,越要找到声带的轻机能状态。这对男女的中声区同样重要,因为这是获得高音的关键。
22.高音是泛音,不是基音,腔体灌满和掩盖是互为作用的,在高位置上打开,用声音和气息灌满腔体,就自然会形成掩盖,高音一定要在掩盖的位置上再打开,再加强气息支持,就会得到开放的高泛音。
23.“关闭技法”有助于高音的演唱,但同时也会在松通的声音和清晰的咬字方面付出一定代价。
24.关闭时,面颊笑肌提起,软口盖兴奋上抬,喉结松弛下沉,喉咙咽腔向内收缩并拢,口腔上下拉开,喉底扩张,打开鼻咽腔有充气膨胀感。
2.任何一种唱法如果抽掉了高音这个内容,特别是辉煌而有威力的高音,也就失去了其研究的价值。
3.“高音”唱法的技巧性较强,不是单纯的模仿所能得到的,要先明白道理,再训练体会,否则会事倍功半或者越练越糟,以致终生难成正果。
4.“关闭技法”被法国人解释为“隐声”、“关闭声”或“掩盖声”,后被英国人译之为closedposition或coveredtones,又被中国人简译为“关闭”。中文“关闭”二字与英文closed或covered(过去分词)所表达的原意一样,是一种关闭状态或关闭结果。可是“关闭”了,如何能唱?看来当年英国人的翻译理解不够正确。若译为close或cover,中文译为“关”或“盖”,“集中”或“掩盖”则会使学唱者少走不少弯路,这里的中英文都是动词,着重表达的都是“关”的动作。
5.关闭(close)的相反意思是开放(open),若在中声区没有好的“开放”,在高声区就不会得到好的“关闭”。好的说话声音有自然的胸声,好的歌唱声音有“关闭”的胸声,若用敞开的胸声,声音会粗浊,缺少修饰,不圆润。胸声关闭是腔体声道和共鸣的调节,同时也极有助于喉咙和声带的调节。
6.有人说:“关闭”是个愚蠢并涵义不清的术语,是由于误解和无知而创造出来的。但它早已约定俗成,而且已经证明它是男歌手换声、解决高音的技巧,是一种使声带闭合、声带边缘振动和母音变形行之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高音区把声音集中“拢住”或“遮盖住”或“关闭住”,在这基础上,加大气息,向前直接推送出去或从下面直接反射上去,高音就可得到。
7.关闭技法基于母音转换,需要在中声区的最高音与高声区(头声区)的最低音之间的换声区处开始操作。传统美声在这之前的一两个音,就应做气息与喉咽部肌肉的调节准备,这时可吸着向后扩张咽腔,用开朗音去发声,到最高音时再用力收缩咽腔口;现代美声在这之前的一两个音,就要做气息与鼻咽腔肌肉的调节准备,这时可叹气向上和向前扩张鼻咽腔,集中声音,在最高音时用力往前推送。
8.关闭技法的基本理论是:要使共鸣改样,基音必须变形。前者是效果,后者是手段。基音变形就是改变基本母音的形状和音色,使其变圆、变暗、变窄,使其容易混进更多的假声,比如:a—o—u,这个母音变形的过程就是换声关闭的过程。
9.现代美声(往前唱)对“关闭”技法的基本要求,是使上升的音束在鼻腔里得到集中;传统美声(往后唱)对“关闭”技法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往里收控或咬住咽口的技法使咽腔发声管变细。当然,这都要与母音变形相结合。
10.“关闭”并非是用力将喉门紧闭,而是通过母音变形,使喉部肌肉适度收紧和调节,从而改变音色,喉门和口腔肌肉都必须顺其自然,关闭就是在张大嘴巴和喉头下降的同时,母音由宽向窄逐渐转换,声带质量减弱一些,吸气多一些,更放松一些,但不能僵。
11.在音高上升时,关闭得太早或面积太大都会使声音变得浑重。男高音从升F开始进行母音转换变形,在G和降A两个音上进一步缩小共鸣点,使母音进一步变暗,混入更多的假声,再加强气息把这个点开放地送出去,明亮无阻的高音就自然会得到。
12.“关闭技法”是男高音自卫的手段,目的是要减轻声带负担,充分发挥共鸣作用,使男高音能唱出一个不费劲而又响亮、光彩的高音,但若喉头用力,下巴紧张,则适得其反。要体会用最大气压的气息支持去唱最小的声音,或称其为“有支点的悄声”。
13.在高音的关闭过程中,不可把“关闭声门”和“关闭喉咙”相混淆。我们知道声门关闭后被气流冲开才能发声,若同时把喉咙也关闭了,声音的通道就会受阻。
14.由于声门关闭必然会连带喉咙收拢,所以要做到拢而不阻,只有充分的喉咙打开训练,才能为其留下足够的收拢空间,才能更好地帮助声门闭合。
15.“关闭技法”不是男高音独有的,男低、男中也同样要懂得运用这方法。虽然音高不同,但原理作用一样。
16.在中声区及高声区都要学会运用掩盖胸声来改进音域窄、力度小和不太明亮的缺陷。在胸上“关闭”的动作有助于气息往下走,促使两肋扩张并在腹腔形成更强的向上反作用力。
17.尽管“关闭技法”对女高音,尤其是女花腔,不如对男声演唱那么重要,但大多女歌唱家也赞同用这个方法,它可使声音圆润、浓厚、柔和。
18.用“掩盖的胸声”,即“关闭的胸声”来唱高音,也是当年法国歌唱家杜普雷首先倡导的,这种方法以降下喉头取得“掩盖的胸声”,从而开创了戏剧男高音的先河,使当年杜普雷辉煌雄壮且极具威力的高音震撼了整个欧洲。
19.传统美声“关闭”的过程,也是咽腔前关和后扩的过程,不论是前关还是后扩,不论是上关还是下扩,没有充分的咽腔整体扩张,就不会有好的“关闭”。反之,没有好的“关闭”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咽腔扩张。“关闭”是声音转换,是母音变型,是喉咙充分打开基础上的巧劲。
20.“关闭”一定要在喉咙打开的基础上,用往里吸的感觉和意识去做,因为声带有自然的闭缩功能。用传统美声的方法,吸进喉咽腔贴住后咽壁的声音会自然被“关闭”并被锁进后咽壁的上下管道,这时的声音是完全被控制在咽腔里的,这样的声音才会有管状的、通的、松的、圆的和柔的美声效果。
21.高音是在保持中音区音色的基础上再加头腔共鸣所发出的音,以头声为主,又不丢掉中声区音色,才能做到声音统一。从中声区开始就要强调立着唱,越接近高音越要立,越要掩盖,越要增加假声比例,越要找到声带的轻机能状态。这对男女的中声区同样重要,因为这是获得高音的关键。
22.高音是泛音,不是基音,腔体灌满和掩盖是互为作用的,在高位置上打开,用声音和气息灌满腔体,就自然会形成掩盖,高音一定要在掩盖的位置上再打开,再加强气息支持,就会得到开放的高泛音。
23.“关闭技法”有助于高音的演唱,但同时也会在松通的声音和清晰的咬字方面付出一定代价。
24.关闭时,面颊笑肌提起,软口盖兴奋上抬,喉结松弛下沉,喉咙咽腔向内收缩并拢,口腔上下拉开,喉底扩张,打开鼻咽腔有充气膨胀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