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2017年7月4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做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的报告。杨教授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他以桌游抛硬币“赢的概率是多少”来引出核心素养的观点。教育并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对学科本质观和育人价值的反省和实践。基础教育的总体理念和目标,让我们反思:本学科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这就涉及到核心素养。
一、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的目标是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学科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知识结构与技能。
逐一展示欧盟、国际ATC21,美国等国家或机构的核心素养框架,共同体现在四大方面:(1)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2)批判性思维;(3)创新能力;(4)团队协作。
二、我国当前的行动计划
工作的重点:(1)研制高中课程方案,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2)研制我国跨学科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的融入课程。
三、三维学习理论
(1)有限学习——本质性学习
事实——概念——关系——结构
事实——方法——学科方法论——学科本质观
(2)部分学习——综合性知识
知道——理解——应用——综合
(3)特殊学习——通用性学习
有限的学习——中等层次迁移——全面的迁移
所以,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临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学习:在个体与情境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
情境: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逐渐形成,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不断结构化的基础。
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活动方式。
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
这些要求教师的角色转换,要求在设计情境和活动时,选择要切合学情,能吸引学生,并承载育人价值。
四、考试评价
直接评估有价值的学业成就,是现实生活和专业领域实际经历或使用到的知识,能力素养。学生要有在学科任务情境中提出和形成问题,发现收集和利用信息,权衡不同方案,产生新想法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