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过程和方式的思考

来源:本网站 作者:wjh 发布时间:2013-03-08 00:00:00 浏览次数: 字号:A-A+
  

  集体备课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为大家所熟知和运用。但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效率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呢?  

  一、重新定义备课过程,明确目标,升华内容   

 

  集体备课过程一般分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和课后反思四个部分,每个环节都有其明确的目标:  

  1.分享。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戏剧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分享是集体备课的第一步,这里的分享不同于每个人作一个简单的说课陈述,而是每个参与者都积极地将自己的方案、设想、看法或者问题和疑惑等提出来供大家探讨和交流,同时也认真地听取和分析其他人的意见看法。分享的目的在于初步地将所有人的智慧进行一个简单的集中,从而为后面的工作提供素材和基础。   

  2.辩论。   

 

  每个人将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分享以后,接下来的工作我们通常叫做讨论,这里为什么称之为辩论呢?墨子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可见,辩论自古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要认识各种事物并获得认同或对其予以取舍,必然要选择某种最佳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来说,这种最佳的方式就是辩论。辩论不同于讨论就在一个“辩”字,集体备课的每个参与者应该勇于辩,乐于辩。辩论可以提升人的能力,拓宽视野,同时还可以区分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看出每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通过一场辩论,可以更加明确问题所在,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还可以提炼出更多新知识及思维方法。   

 3.升华。   

 

  经过一场辩论,我们通常需要得出一个结论,完成一个目标,达成某种效果。但是任何一个结果的生成,不是经过辩论后判断出谁是谁非,也不是所有观点的一个简单加和,而应该是一种最优方式融合,一种提炼和升华。提炼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炼出更好的设计和方案;同时使备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得到一次升华,从而更好指导以后的备课工作。   

  4.反馈。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集体活动后,提炼出的方案和理念,必须反馈到具体的教案和教学中去才能体现和检验它的价值。也就是得出了成果并不代表集体备课的结束,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有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任教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总体个性特点和整个成绩状况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以便更好地授课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在修正后的教学模式下继续反思和总结,为下一次集体备课做好个人准备,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二、融合过程和方式理念,提升备课能力和质量   

 

  (一)规范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变个体劳动为集体劳动。集体备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备课组长要把提前把下周集体备课的内容通知老师,确定中心发言人,保证每次都有一个人深入备课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复习迁移—引入新课—教学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选择教法形成主讲材料,然后组织主讲,教师进行讨论,最后由主讲教师综合整理,形成高质量的可操作性的教案。  

  (二)丰富集体备课形式  

 

  提倡“大备课”和“小备课”相结合的形式。所谓“大备课”就是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有准备地、系统地集体备课。实行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集体备课内容。所谓 “小备课”就是不分固定时间,只要有机会就可随时进行的讨论式集体备课。在每节课的教学之后,随时交流上课的体会和反思,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随时交流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困惑,对于作业的布置等都会大家共同商量,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一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随时研究、解决学生暴露的问题和教师师遇到的新问题,就需要利用平时不拘形式的“小备课”来弥补,使集体备课更加增强针对性和务实性。要将“小备课”搞好,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克服我是骨干,是老教师,有问题不好意思向其他人请教的顾虑,只要有问题、有困惑、有机会就可随时进行讨论。  

 

  (三)集体备课备什么  

 

  一看进度,二看教学质量,反思自己在这一周的教学情况,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1.在探究内容上争取新突破。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就无法有合适的形式。仅是地点的改变,无法突破原来的瓶颈困惑。新的内容有哪些?我以为我们可以就一篇课文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挖掘点甚至考试基本点进行讨论;可以就一种模式、一种教法、一个主题、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可能等进行讨论等等  

 

  2.在讨论范围上争取新扩大。不要把集体备课的范围仅仅局限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要想办法在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智慧、教师语言等进行拓宽,在教学的反思、教学环节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读等方面有所扩大。把讨论的范围扩大了,新鲜感就有了,话题也会多了。  

  3.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备课才会有方向,才知道说什么。
  (2)关注学生学什么(学习内容)。哪些内容是有价值和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重难点)?哪些内容可以作教学法的加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使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学生乐学,爱学。怎样选择教学资源与教学材料,我们在讨论时,应予以反复掂量。
  (3)关注学生怎么学(学习方法)。哪些内容适宜放手让学生自学,哪些问题有必要组织学生展开深入讨论等。
  (4)关注学得怎样。对照教学目标,在集备时,我们要精心设计习题和课后作业,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的检测与评价,达到了什么目标。  

 

  (四)强化组织者的责任。  

 

  讨论中,组织者很重要。没有组织者,就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情况。在集体备课中,备课组长要善于组织大家讨论,要及时调整谈话话题,时刻肩负起“引领者”“中心者”的作用。  

  “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其实集体备课也是一样,在今后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我们要用“踏实”、“执着”、“精致”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的集体备课,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真正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资源共享。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