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班级管理中罚惩教育的艺术
小议班级管理中罚惩教育的艺术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难免没有违纪现象,对于违纪学生处理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等现代教育理论思潮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说进行说服教育,能说服固然很好,但是对哪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呢?这时说服教育已经不行了,我们自然想到处罚。没有处罚的教育可以说不是完整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但惩罚是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则是一种艺术。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艺术地利用惩罚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首先能正确什么是惩罚教育把握惩罚的目的
什么是惩罚教育呢?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学生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产生自律内驱力并通过意志来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手段。惩罚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惩罚要以人性关怀为根本的出发点。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是压制人、改造人,而是唤醒人、成就人。教师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去提醒学生所犯的错误,绝不能为惩罚而惩罚,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犯错误者来说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旁观者来说就是“前车之鉴”,不可“重蹈覆辙”。对学生来说,失误、挫折、错误、惩罚可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战胜挫折中成长,在改正错误中成长。所以说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使学生纠正不良的习惯,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者要真爱自己的学生,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源于对他们的深深的爱。让学生真正理解这样做确实是为了自己好,为了班级好,才会乐于接受惩罚。
二、正确发挥惩罚教育作用需要坚持的几个原则
1、爱心原则。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这是首条金科玉律。”没有爱心的教育,其实算不得教育,不管你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或达到了什么目的,只是诱惑或折磨而已。所以“爱”是教育的根本,要求教师要有母亲般的宽广胸怀,慈父般的严格要求,才能实施惩罚教育的手段。
2、求实原则。惩罚教育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一定要搞清楚事实的真相,主要包括动机、过程和结果。“求是”,就是要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其动机、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并给以相应的适当的惩罚。否则,学生的怨气就可能增长,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犯错误的学生一方面存在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一方面也有承担相应责任和惩罚的心理准备。只要惩罚公平、合理、适度,他们还是能够接受惩罚的,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3、及时原则。学生违规违纪犯了错误,班级发生了问题,及时处理。因为,学生犯错误后,心里惴惴不安,比较紧张,在等待着老师的处理。这时班主任如果及时给予处理,容易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使“事态”得到及时控制,不至于蔓延开去。如果学生犯错误之后,班主任不及时处理,拖了很长时间不表态,不“结案”,学生会认为班主任无能,没有办法。如果班主任过了很长时间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记忆淡漠,处理也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了
4、公正原则。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处罚时,一定要坚持公正原则,对班里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心。如果处罚不公正,偏信偏爱,就会降低了班主任的威信,损害了班规班纪权威,班级管理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
5、适度原则。学生犯了错误,我得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及学生自己的认识,对照学校有关违规违纪处罚条文,给予适度的处罚。如果处罚太重,当事学生不服,则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如果处罚太轻,则起不到教育当事人的作用,又起不到警示的效果。
三、能恰当灵活选择方式方法和尺度
一提及惩罚两字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打骂、体罚甚至暴力,其实,这本身已经脱离了“惩罚”教育的应有之意,而是一种极端错误,它的结果必然是教育的失败,甚至是犯罪。其实,惩罚的方法有各种各样,事实证明,如果教师与学生已经有了积极的关系,惩罚就比较有效。 只有在保证不削弱效果的前提下和确保疏通了抗拒心理的条件下,创设愉快的惩罚氛围,设置多样的惩罚方式,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接受惩罚。如发挥其特长,让其为班级同学带去一点欢乐——讲个笑话,唱一首歌,吹奏乐器,说段评书,表演小品;让其为班级做些有意义的事儿:如代替班干部为同学服务一周,为班级擦黑板一周,早来晚走为同学开门锁门一周,为同学打水一周;让其做一点学科练习以促进他的学习——背英语单词,背英语课文,背唐诗宋词,赏析精美文章,讲解一首诗歌,做一道理科习题,等等。这样,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就会在认识错误的基础上自愿(自愿的前提是教师提供惩罚的方式)选择受罚的方式,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并逐渐做到积极内省,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惩罚应力戒讽刺打击,不用恶毒的语言指责孩子。讽刺和恶语只会使惩罚超越孩子理智可以接受的范围,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惩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可以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惩罚后还需说理教育。必须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受罚,要让他们看清犯错误的原因、说明错误行为的后果。惩罚仅仅是要给予孩子一个条件刺激,孩子承认了错误并不等于明白事理,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达到教育的目的。
没有处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如果说教育是艺术,那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更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创新。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才能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