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班级管理的艺术之路

来源:政教处 作者:王志华 发布时间:2016-04-26 07:29:34 浏览次数: 字号:A-A+

探寻班级管理的艺术之路

做班主任多年,谈不上优秀,有一点心得;管理学生工作,说不上成功,有一点体会:姑妄言之。

关于管理的艺术,老子有精辟的论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管理者,人们不知道他的存在(但他的影响力却处处存在);其次的管理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管理者,人们畏惧他;最次的管理者,人们轻蔑他。作为班主任,管理班级亦是如此。

我认为,第一个境界,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即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境界。这个境界的班主任最突出的优势,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使每个人都按自已的“轨道”去运转。班主任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做自已应做的事――制定规则。我们看不到他的存在,但他的影响力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个境界,仅次于第一种。这个境界的班主任平易近人,时时处处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因而赢得了大家的赞誉。第三个境界的班主任对学生非常严厉,经常以批评、扣分等惩罚行为为手段来进行“负激励”。这个阶段的班主任把学生当成了“机器人”,缺少一些人性化关怀。至于最次的一个境界,就是班主任不公正、不诚信,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得不到学生的拥护、爱戴。就班主任工作而言,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

现实工作中,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位班主任都能达到最高境界,“无为而治”;然而真正能做到的恐怕寥寥无几。通常我们都陷身于繁杂的班级事务不得脱身,还时时带有隐忧。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期达到更高的班级管理境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就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问题进行探讨,也有几点共识。

 一、艺术的引导----因人而异

所谓引导,就是班主任通过说理等形式启发、劝导教育对象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行为,这也是我们为您常用的教育手段之一。再差的学生也总有不差的一面,引导得法就可以让他们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扬起前进的风帆,迅速向好的方面转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教育。而实现恰当引导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人的素质由于先天、后天等各种因素,尤其是后天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和主观努力不同,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心理特点,造成了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如有人喜静,有人好动;有人急躁,有人温和;有人灵活,有人迟钝。在引导学生过程中,只有了解这些个性差异,采取因人而异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通常对性格活泼、有点自以为是、爱自我表现的学生,可以当面批评和争论,但一定要坚持说理、平等待人;对于性格固执、不善言谈的学生,适合于私下交流、榜样激励、后果教育等让他接受;对于自尊心较强、有点偏激、又缺乏勇气的学生,应采取积极热情、个别帮助的方法。如果不根据学生心理个性差异特点,一律用公开化、形式化、简单化的方法做工作,是很难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

二、艺术的批评---- 一事不再理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讲的是: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的不耐烦或反抗。这种现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当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而经常不交作业,当学生因经常迟到而给班级扣分,班主任会一次、两次甚至多次重复对一件事进行批评,导致学生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厌恶,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虽然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但如果天天磨,时时磨,不仅会占用砍柴的时间,而且还会将砍刀磨成薄片,失去砍柴的功能。对学生的批评也一样,不能超过限度,应本着“一事不再理”的原则,犯一次错误,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也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不要简单地重复,这样才有利于达到积极的批评效果。

三、艺术的惩罚---- “适度”“有情”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手段。我们在班集体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窗现象”发生,巧妙运用惩罚手段。切忌“过度”惩罚和“无情”惩罚,因为,过度的惩罚会在心理上抵消学生的内疚感,无情的惩罚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都会事与愿违。只有罚而有度、罚中有情,才能让被惩罚者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后果。因此,惩戒手段应该从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和选择。

四、艺术的评价----“多元”“肯定”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教师是否关注、重视他们,是否公正合理地肯定他们的进步直接相关。这提醒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要善于换一种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例如:一个课堂纪律不好的学生,可能劳动积极肯干;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乐于助人等待。不能因学习成绩低一点或纪律表现差一点,就一叶障目、全盘否定。同时,要努力克服“定型化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尤其是对班级中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学生,要多肯定优点,少强化缺点,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使他们改变消极态度,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因为,评价学生的目的不是证明这个学生怎么样,而应是通过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境界也是无限广阔的,我们作为班主任只有不断研究教育规律,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的艺术性,才能享受教育的乐趣和价值,才能尽早达到更高的班级管理境界。

 

                                                                                                                             2015级10班   王志华

分享到: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