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网上党校>详细内容

网上党校

学习先进典型,争当优秀党员(三)2015.12.28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12-02 11:28:56 浏览次数: 【字体:

郭春鹏:身残志坚的活雷锋

2015.12.28

    6月15日,记者联系上郭春鹏的时候,他刚结束在方城县的个人事迹巡回报告,回到他工作的学校——方城县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因为母亲身体不适住院了,郭春鹏这几天一直是医院学校两头跑。电话那头的郭春鹏说话时,声音依然充满了力量——这正是郭春鹏的特点,不管经历着什么,他总能以最大的热情面对生活。

  1994年,郭春鹏以全县中招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1997年,作为“河南省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郭春鹏被优先推荐到县城工作,但他看到贫困的家乡师资极度匮乏时,又果断决定:到家乡最偏远的山村支教,为贫困的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1998年12月21日清晨,郭春鹏所在的学校正准备进行升旗仪式时,旗绳突然被拉断了,几个学生正要爬上去更换。郭春鹏担心雾大、旗杆湿滑,就拉开学生自己爬了上去。谁知道刚爬到旗杆顶端,旗杆突然拦腰折断了,郭春鹏被摔成了脊椎粉碎性骨折,下身瘫痪。

  郭春鹏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他积极治疗,拼命锻炼。记不清做了多少手术、扎了多少银针、摔了多少跟头……两年后,他奇迹般地站了起来。郭春鹏迫不及待地回到学校,拖着残躯病体开始了激情满怀的工作。其实那时,他身上还带着无法取出的椎骨碎片,还要忍受大小便失禁的痛苦……在这期间,他住院手术数十次,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所教的班级年年获市、县、乡的表彰和奖励。

  带病教学期间,郭春鹏一心扑在工作中,超负荷工作,加上小便无意识憋尿致使双肾重度积水,经常出现浑身浮肿、发烧、流鼻血等症状,经检查被确诊为尿毒症。听到这个消息后,细心照料的女友李丰勤和家人都惊呆了,年迈患病的父亲也在郭春鹏手术后不久撒手人寰……

  有人劝他说:“你这是因为工作造成的残疾,国家会养着你的,还这样拼命图什么呢?”郭春鹏说:“不工作那我就真成了废人,人活着要有点奉献精神,这也是我喜欢这份工作的原因所在。”

  为了心头的那份责任,为了阔别已久的课堂,郭春鹏通过手术,装上引流袋,常年带在身上,坚持为孩子们上课,有时稍一劳累,排出的尿液里就渗满了血,但他无怨无悔。郭春鹏说:“我付出也收获着,清贫也充实着,愧疚也快乐着。我只希望,用平凡的坚守,书写无悔人生。”

  学校考虑到郭春鹏的身体情况,只安排他一个班的教学工作,但他找到校长,主动承担起了学校的课改任务,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新课堂,把学校整体教学教研工作推向了县、市前列。

  作为该县的骨干教师,郭春鹏经常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每年为山区教师讲授课改、师德等示范课达30场次,参加课题研究5项,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郭春鹏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热心人,虽然自己因病花了30多万元,家里负债累累,但他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16年来累计捐款6000余元,共救助50人次。

  郭春鹏所在的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吴全友,父亲多病,母亲出走,家庭生活特别困难,他也面临辍学。郭春鹏得知这一情况后,拖着病体来到吴全友的家里,与吴全友的父亲沟通后,决定资助吴全友一直完成高中学业。

  家住杨楼镇二岗沟村的76岁五保老人方延山,生活异常艰难,郭春鹏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每到周末都要往方延山家跑,吃药给钱,吃饭给面。当提起郭春鹏时,老人竖起大拇指夸道:“春鹏是个好孩儿,我这把老骨头有福气啊!”

  “受人滴水恩,报以泉水情。”郭春鹏满怀深情地说,“在我困难时,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的关心、帮助,无时无刻不在温暖着我,激励着我,使我看到生活中的阳光,而我能回报的就只有教好书,育好人,尽点微薄之力,这样心里面才会得到安慰和自豪。”

  10多年来,郭春鹏所教的班级年年获市、县、乡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荣获南阳市课改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质课教师获得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是河南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

 

 

 

 

 

 

 

韩保学:大山深处坚守40年教育梦

“眼看就要退休了,我恨不得天天长在学校里。这么多年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6月10日,在安阳县都里镇东岭西村教学点,面对被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折磨得瘦削的韩保学,记者看到了他对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的恋恋不舍。

  1975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初中毕业的韩保学成为东岭西村的一名民办教师,与一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一起撑起了小山村的教育事业。韩保学所在的东岭西村几乎与世隔绝,去一趟乡政府,要穿过两个山洞,趟两次漳河,30多里的崎岖山路让人望而生畏。当时只有19岁的韩保学,经过五年的努力,用智慧和青春让默默无闻的教学点因成绩突出而被刮目相看,年轻的小韩老师也在全乡教师队伍中小有名气。

  1981年,聪明好学的韩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濮阳师范学校。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成为名闻全校的才子。1983年,韩保学师范毕业了,他没有选择在乡政府所在地中学任教,毅然回到了他深爱的大山,来到了都里镇最偏远的另一个教学点——盘金脑村教学点,成为都里镇沿漳河七个偏远教学点中的第一代公办教师,也是第一个具有师范文凭的教师。

  都里镇是安阳县最偏远的乡镇,盘金脑村是都里镇最闭塞的偏远贫困村,地处两省交界的漳河南岸,不仅道路崎岖险要,而且出村必过漳河。没有桥梁的漳河是村民出山的最大障碍,夏天涉水或游泳,冬天只能靠一个竹排过河。虽然学校离家只有10公里,但每次回家都需要三个多小时。韩保学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6年里,盘金脑教学点多次因教学成绩优秀受到乡里表彰。

  1986年,母亲患病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四岁丧父又是家中独子的他又一次迎来了人生的考验,想回家尽孝,又离不开他亲手调教的20个孩子。关键时刻,深明大义的妻子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成就了他的事业。提起妻子,韩保学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我的妻子让我实现了两全,我一辈子感激她。

  1987年,在乡教办室领导的劝说和协调下,韩保学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东岭西村。当时东岭西村有70多名学生,五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全都落在了他和另一位老教师肩上。韩保学负责三个年级、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凭着刻苦钻研的耐力,凭着多年复式教学的经验,他硬是钻研出一套由学生“大帮小、高带低,人人都是小老师”的借力教学法。1989年乡一中初中招生考试时,东岭西教学点10个参考学生有9人进入前30名,其中一名学生考取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慕名来教学点参观学习的老师越来越多,关注韩保学的学人也越来越多,一些学校的领导多次跑到韩保学家里,请他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任教,并许以优厚的待遇。“韩老师要去更好的地方教书啦!”村里开始流传着这样的消息。东岭西村的干部群众纷纷来到韩保学家,要求义务分担他的家务、农活,大家只有一个条件:韩老师不能走!

  韩保学留下来了。其实,他根本就不想离开他可爱的学生。就这样,韩保学在这个大山里的教学点一干又是26年,从这里一共走出了20名大学生、三名研究生。

  在这个教学点里,韩保学不但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孩子们的慈父和知音。学生韩志国家境贫寒,父亲常年有病,韩保学就承担了他的学费和文具费用,韩志国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成为小山村走出的三名研究生之一。学生王龙威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又要出去打工,韩保学就把他领到自己家吃住……

  2009年,积劳成疾的韩保学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他一直没有出外就医,只是暑假里去小诊所通过按摩进行治疗。2010年以后,他的病情加重,举步维艰,直到不能行动,才勉强到市里的医院住院治疗。为减少住院时间,他没有接受医生要他做手术的建议,坚持保守治疗。亲戚朋友都劝他去医院做手术,他却说,我明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有的是时间做手术。乡中心校领导多次劝他病休,他总是说,我教学的时间不多了,让我干到退休吧!

  每有慕名而来的记者要采访他,他也是憨厚地说,我是一个山里教师,就该在这里干好自己的工作,有啥好炫耀的?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山里汉子,一位执着于梦想的山乡教师,在莽莽大山深处,用40年的坚守铸造着自己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