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先进典型,争当优秀党员(一)2015.12.7
张锦文:选择了教育,就要爱她到底
2015.12.7
“老师,您给我们拍的照片真好看!”6月9日,在孩子们紧张复习的闲暇,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小学教师张锦文,向学生分享今年4月带领他们到该乡松贡水村庙岭学习抗日英雄杨荷时的照片,让孩子们得到短暂的放松。像学习抗日英雄这样的课外活动,张锦文每年都会开展几次,对孩子们进行吃苦教育、理想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贯穿于他37年的教学生涯中。
1978年正在上高中的张锦文,因为本村先前的一位老师结婚走了,再也没人愿意到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偏远小山村教学,村干部便到学校找他让其回去教学。工作后,他看到整日忙碌却难以解决温饱的老百姓,看到身边无数勤劳善良的光棍汉,他下决心要让深山区的孩子把基础知识学好,以便将来能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了这样的信念,前25年,张锦文一人教三个年级的课,每天在悬崖绝壁的羊肠小道上走8公里山路去教书,25年走了近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半。因山路陡峭,爬山只能穿家人做的布鞋,张锦文25年下来穿破了350余双鞋。赶上下雨天,他还要背孩子们上下山。吃饭更是饥一顿饱一顿、热一顿冷一顿的,生活相当艰苦。
长期的过度劳累、整天忙碌使他的身体渐渐不支,2001年10月的一天,张锦文在给学生讲课时突然感到心里发慌、两眼发黑,随即倒在了讲台上,学生把他扶到椅子上10多分钟后才慢慢醒来。他趁着节假日到医院看病,被查出患上了心脏病、甲亢、胃炎等多种疾病。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他却让妻子背了一大包中西药回家,开始了一边吃药一边教学的生活。
2003年因合点并校,他被调到拍石头乡中心小学。他每接一个班都是先培养习惯再教书、先育人再教书。每到周一的品德教育课,张锦文就会和学生讨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如何养成各方面良好的习惯等,并设置班级“小金库”,让学生把平时捡到的没人认领的钱物放到里面,用于资助需要帮助的人,或买来课外书、学习资料等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经过不断探索,他形成了自己的“不教而教、不学而学、自主快乐”教学法,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被当地人称为“山里的孔子”。
学生王宇来自淇县,学习不好,喜欢打架,有时还上网,家长管不了便送到张锦文的班上。张锦文却不急于补课,而是先从生活上关心和照顾王宇。由于他离家远,星期天张锦文把他带到家里,并和妻子商定,晚上看电视只看新闻,其余时间用来看书。看书时,张锦文会把书上的内容讲给妻子听。王宇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时,就会坐到老师的跟前。时间长了,他佩服起张老师来:老师你懂得太多了,怪不得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没有任何说教,王宇爱学习了,也变得更懂事了。好多外乡镇、外县市的家长因此把孩子送到他班学习。今年他所教的班里,45名学生就有22名外乡镇、外县市的学生。
走进拍石头乡,只要提起张锦文,所有他教过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所有家长都盼望他能教自己的孩子。
“一个好的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家长才能肯定你。”这是张锦文网上个人空间里的一句话。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作为省级文明教师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潜心研究教育教学,在小学数学生活化快乐教学方面独树一帜,他撰写的《小学数学生活化快乐教学》一书得到了教育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肯定。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是张锦文的口头禅。他说自己不会讲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有行动。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爱她,说到做到。他坚守大山37年,尽管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但他一次次放弃,因为他割舍不了山区人民对他的期望,山区孩子对他的不舍。他做到了爱教育的承诺,也因此收获了河南省特级教师、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第四届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师德教育专家、河南省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